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发布时间:2024-04-20 22:26:20点击量: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然而,偌大的中国此时仍有西北、西南、南方边疆及东南沿海、近海岛屿等广大地区尚未解放。因此,向边疆进军、解放全中国就成为新中国亟待完成的任务。

  1950年4月,北京发布命令: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应自川、滇、青、新四省对西藏多路向心进军——解放西藏的大幕拉开了。按照命令部署,新疆军区应派遣部队,从藏北的阿里地区入藏。但由于新藏之间有高耸入云的昆仑山当道,地形、气候极其复杂,而军区官兵则大多未到过西藏,手里甚至连张小比例尺的藏区地图也没有。为此,军区决定委派独立骑兵师一团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一个骑兵连,作为入藏大军的前锋先行出发,沿途探路、设点、标定营区、勘查水源,以便为后续部队顺利进藏打下基础。

  8月1日,独立骑兵师任命一团保卫股股长李狄三为入藏先遣连总指挥兼党代表,来自汉、藏、蒙、回、尔、哈萨克等七个民族的138名官兵组成的先遣连,在新疆于阗县普鲁山村一块麦场上宣誓出征。

  李狄三,这个出身河北无极县贫农家庭的战斗英雄,早在1938年就参加了八路军,历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是人民军队著名的模范。先遣连中的其余官兵,也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军中精锐。大家听说要作为大军先锋入藏,一个个都摩拳擦掌兴奋不已,立志要坚决完成任务,当好大军的开路者和向导员。

  然而,这一路的行军之艰辛却超乎想象的困难。在他们前方,不但有终年积雪、冰峰林立的莽莽高山,还有水流湍急、峭壁连天的大峡谷。更糟糕的是,沿途人迹罕至,部队难以得到补给。先遣连手中,仅有一张地图和两个指北针。就这唯一一张地图,还是港岛的地下组织几经周折从英商那里购买的英文版地图,上面只简单标注了几个湖泊和山峰的位置及海拔。

  (二)行走在海拔5500米的达坂,人人高原反应严重,人人头疼欲裂,战马倒毙

  刚一出发,先遣连就遇到了麻烦。由于找不到路,他们只能在山间来回徘徊,沿着野羊踩出的稀稀落落的小道缓慢前进。然而,顺着小道往前走,却撞到了达赛虎拉姆大石峡。石峡上道路狭窄,人需攀崖而过。加上时值夏季,积雪融化,山顶时有碎石滚落,令人防不胜防。就在大家小心翼翼地向前走时,突然山洪爆发,一个战士和他的战马瞬间就被洪水吞没,大家只好爬到高处,倚着岩石熬过了第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洪水渐退,连长曹海林下河探路,不想因为水太冷,河底又遍布暗石,战马走到一半就掉头往回跑。没办法,大家只能砍伐毛竹做成简易便桥,然后把人和马拴在一起,一起拉着一根牵引绳慢慢渡过河去。只是这一个石峡,先遣连就用了三天才过完。

  紧接着,官兵们就进入了千里冰封的昆仑山。这里一片雪海望不到头,没有方向,也没有合适的落脚点。随着海拔越来越高,在行至海拔5500米的库克阿达坂时,全连人员和马匹都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人人头疼欲裂,战马倒毙。而就在这时,老天又和他们作对起来,一会儿下雪、一会儿下雹子。大家就这样顶风灌雪艰难前进,李狄三在反应剧烈呕吐胆汁的情况下,用响亮的《挺进歌》激励大家坚持前进,直到自己休克被人轮流背过达坂。这首歌是他在出发前写的,“挺进!挺进!挺进!向西藏,向阿里,向祖国的边疆进军……”时隔70多年,人们今天仍能不时地听到这首歌在雪域高原上传唱。

  半个多月后,先遣连到达一个叫乱海子的地方。然而就在这时,许多官兵的眼睛突然红肿起来,宿营休息后仍然感到疼痛奇痒,泪流难止。第二天,病情越发严重:一半以上的人几乎什么也看不见了!当时的他们不知道,这是一种在雪原上常见的雪盲症。阳光在白皑皑的雪上几经反射、折射,会强烈地刺激视觉神经。李狄三召开支部会议,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商讨对策。很快,官兵们土法上马,发明了“雪球擦眼止痛法”和“马尾编眼罩遮光法”,使队伍重新踏上了征程。

  李狄三点起一堆篝火,让大家坐下。他清了清嗓子,然后铿锵有力地说道:“同志们,现在我们开个会,主要是研究解决如何克服困难,坚定必胜信心……现在我们确实有不少困难,但如果没有困难,还要我们干什么?长征时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们叫过苦诉过怨吗?两万五千里都能走完,怎么我们就进不了藏吗?”听罢这话,大家胸中的热情被点燃了,“股长,我的伤已经好了,不需要人搀了,我要自己走到阿里!”“我愿意接受组织给我的考验,明天伤员让我背!”很快,官兵们挺起身来继续前行,高原上又回荡起了那首《挺进歌》。

  9月,先遣连终于进入阿里,但没等他们高兴,新的难题就来了。由于藏区头人长期以来的欺骗宣传,对我军极尽诋毁,牧民见了他们无不像瘟神一样躲得远远的。李狄三带领大家放下武器,手捧哈达,让翻译向牧民宣传政策。牧民们看到这群军人神色和蔼,并无恶意,这才放下戒心。先遣连于是趁热打铁开展群众工作,让更多人了解我军的三大纪律,了解各级对藏区百姓的关怀和问候。虽然如此,大部分慑于噶本当局的严令,还是不敢与过多接触,不更不敢给带路。

  谈判开始了,噶本代表蛮横地提出要退出藏北。李狄三义正辞严地予以驳斥,在详细阐述了有关政策后,敦促噶本认清大势,不要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由于此时取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给西藏高层巨大震慑,噶本迫于压力,只得与先遣连草签“和平协议”。然而,他们暗地里却严禁与贸易。他们扬言,不出三个月就能把困死。

  11月,由于大雪封山,后方给养一时运不上来,加之受到噶本当局的阻挠,先遣连的粮草很快就见底了。在这种情况下,李狄三带领官兵充分发扬延安时代大生产运动的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他们用野羊角做针,缝补兽皮裹体;饿了就用化雪为水,煮野羊肉吃。李狄三创作了《光荣小唱》《战胜困难》《顽强歌》等歌曲,激励大家战胜悲观情绪,树立必胜信心。为了防备当地武装的突然袭击,先遣连还修筑了坚固的工事,并通过广挖地窝解决了大家在夜晚睡觉的保暖问题。

  可是,在残酷的自然环境面前,先遣连的处境却日益恶化。长期的营养不足,加上高原病的折磨,几乎每天都有人倒下,永远地睡过去。其实这时候,李狄三早就重病缠身。但他为了鼓舞大家,一直强撑病体,带领大家唱《黄河大合唱》,相互打气。他腿部的浮肿非常严重,为了不让大家看见,就用绑腿把腿扎得死死的。到后来,李狄三连站立都很困难,他便让通信员找来羊毛,捻成一根绳子,与各班的地窝相连。他拉着这根绳子,拖着病体一个班接一个班地看望大家,给他们讲刘胡兰、讲董存瑞的故事。

  1951年5月6日,就在大部队沿着先遣连标注的道路指示开进阿里地区时,李狄三已经虚弱得睁不开眼了。弥留之际,他每日都让通信员把电台放在自己身边,等待大部队的消息。5月28日,独立骑兵师二团副团长安志明率领部队终于赶到了先遣连的驻地。他大踏步地走到李狄三跟前,握住这位战友的手,激动地说:“老李,西藏和平解放的协议23日在北京签订了!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军区已经把最好的大夫派来了,你要坚持住。听见没有,组织命令你坚持住!”

  李狄三点了点头,嘴唇微微动了动,似乎想说话。大家侧耳静听,却什么也没听到。再看李狄三的脸,他面带微笑,却已经停止了呼吸。

  入藏先遣队的英雄远征,是人民军队历史上气壮山河的篇章。70年过去了,先遣队官兵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步伐依然印刻在这片雪海云天。138位勇士所铸就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世界屋脊之巅,屹立不倒!